過度活躍症童 延治療可致抑鬱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02/01 07:45

分享:

分享:

教大研究發現,一半患上專注力失調或過度活躍症(ADHD)的兒童,由求醫至確診及治療需在公院或公營機構輪候1年以上,約14%更長達2至3年。

有醫生表示,10歲前是治療黃金期,如延誤治療,可引發抑鬱、焦慮等後遺症。

ADHD患者常見特徵為沒有持久專注力、性格較衝動等。家長葉太誕下女兒後發現自己患ADHD,其長女及幼子亦先後於5歲及2歲時確診患ADHD;兩名子女均在在公院輪候逾兩年,其中幼子兩年前到私家醫生作出評估及確診患ADHD後,被轉介至公院,但仍需輪候至6歲才能首次見到醫生,接受藥物治療。

葉太指,幼子沒有支援,食飯不專心,學習詞語的成績又不合格;長女現時每日有服藥控制病情,但如不食藥則會大聲叫嗌、打人等。她坦言,自己情緒也受困擾,容易發脾氣,並幾次以「好辛苦」形容照顧情況。她說,因子女好動多嘴,搭巴士時更曾被人用粗口責罵。

專注不足/過度活躍症(香港)協會主席伍敏姿指,曾幫其患ADHD兒子報音樂課及打鼓班,卻被投訴打鼓太用力及打爛鋼琴,被迫退出。

香港教育大學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上月以問卷形式訪問508位懷疑子女患ADHD的家長,當中逾9成確診患ADHD。研究發現,約一半受訪者子女由到公院求醫至確診及治療需等待1年以上,其中等待2至3年佔約14%。輪候期間,33%受訪者子女病情加深;82%家長在等候期間感到壓力。

教大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總監冼權鋒教授解釋,ADHD患者可同時出現功能缺失,如社交能力欠奉、讀寫障礙,使他們易起摩擦,增加家長照顧壓力。

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科專科醫生林蕙芬表示,10歲前是治療黃金期,愈早治療,腦部可塑性愈高;如延誤治療,不僅使兒童自信下降,亦可出現後遺症,如焦慮、對抗行為、抑鬱及網絡成癮。

香港估計有逾4萬名兒童及青少年患ADHD,研究顯示6成受訪者子女於6至9歲被確診ADHD。林蕙芬表示,藥物治療及行為治療可有效改善專注力不足等行為;臨床上約三分之一個案約10歲可停藥。

專注不足/過度活躍症(香港)協會盼政府增加兒童精神科專科醫生人手,縮減輪候時間,並定期派職業治療師到學校作治療。

【其他熱話】BV控告42年小店侵權 琦琦鞋店結業4折掃貨撐小店【有片】

【其他熱話】2018狗年十二生肖運程:肖狗者事業如虎添翼